“我也想知道!服了,谁会在这个点……”
韩易焦躁地蹭起身来,伸手去抓茶几上不停振动着的手机。
前世,韩易根本没有打开铃声和振动的习惯。100%静音,睡觉之前还要打开飞行模式,接不接得到电话全看缘分。毕竟绝大部分的工作消息都是通过微信回复处理,哪怕需要实时沟通,也是直接打语音更方便。
每天接到的十几二十来个电话里面,有一多半都是楼盘销售、贷款办理、财税记账和法务咨询类的推销电话。
不过,重生之后,韩易很快便改掉了这个说不上好、也谈不上坏的习惯。原因很简单——欧美社会,对于使用电子邮件来对接工作这件事,有相当强烈的执念。放着更高效的即时聊天软件不用,也要在邮箱里创建一个又一个话题链,无端增加沟通的时间成本和效率成本。
对于绝大部分美国人来说,工作,就是打开苹果笔记本,啜饮着咖啡,有一搭没一搭地起草和回复各色邮件。这是他们的职业生活里,一个至关重要的仪式感。在美国上班,从早到晚接不到新邮件,写不了“Best Regards”这两个词,就像在华国上班,一整天都没有在工作群里扣“1”或者“收到”一样,总觉得少了些什么,心里空空落落的。
所以,韩易只能随波逐流,适应起了当地人的工作方式。刚开始还好应付,但随着业务板块的迅速增加,和直接联络人的爆发式增长,他很快便察觉到了邮件往来这种沟通方式最致命的几处缺陷。
一、繁文缛节,水分极大。每一封工作邮件,都得掐头去尾,在段落中间去找有效信息。洋洋洒洒几百字的长邮件,最后凝练而成的观点,一句话概括都嫌多。
二、等待周期长。一个简单的问询,通过邮件的形式发送出去,一个小时内能得到回复就算是有效率的了。
三、到处都是似是而非的“办公室英文”。干什么都需要所有人“buy-in”,但凡有一点不明确的地方就要先“deep dive”一下,遇到难题总是希望其他人给出一个“silver bullet”。因为不愿意承担责任,所以事事强调“synergy”,同步这个词整天挂在嘴边,但邮件链又没办法确保所有人都能同时看到讯息,所以遇到关键问题,还得再约个线上会议,美名其曰“let's align”。
于是,韩易终于理解了那些美国人吐槽的公司老板,为什么会如此热衷于用各种形式直接开会沟通了。
不这样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