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兴十年二月下。
骠骑大军浩浩荡荡的从函谷关往东,准备与张辽前锋会合。
虽然说有张辽的前锋部队开辟标注了道路,但是斐潜带领的中军部队,依旧走得十分的谨慎。
朱灵带着斥候营,先行三十里,而庞统带着的后军,又距离斐潜的中军有三十里。即便是遇到什么特殊情况,相互之间也会在半天,最多在一天内就能汇合在一起。
在古代行军过程当中,无疑是军队最为薄弱的时候。
行军途中的军队,大多数时候就如同『活动的靶子』一样,这个问题并不会因为某个统帅带领就能豁免。就算是不提粮草,以及行军过程当中各种复杂的地形问题,就单说大多数时候,兵卒行进,尤其是长距离行军,都不会把所有的装备带在身上,毕竟负重越高耐力就越差,行进的距离自然就会缩短。所以在长途行军的过程当中兵卒的装备基本都在辎重车上,一旦遭受袭击不仅要列队反击,还要及时拿回武器装备……
这一特点也解释了为何古代战争中『以逸待劳』和『截击粮道』会成为经典的,并且谁都知道,但是谁都不好防御的战术。
如今在斐潜中军大部的后面,就是各种马车,骡车,人力车,蜿蜒而行,似乎是一眼望不到尽头。道路之上,不时可见斥候哨探,戴明盔,挂令牌、背着认旗,来回奔走。
前后走了三天,最后一支后勤部队,才算是全数离开了函谷关,进入了河洛地界。
走在河洛这一块的土地上,一种荒芜苍凉的感觉迎面而来,让斐潜心中多少是有些感慨。
自从中平年间开始,在这一片的土地上,不说有多少英雄豪杰,野心蓬勃的来来去去,就是那些宛如野韭一般的民众百姓,又有多少倒在这一片土地上?尸骸永远掩埋于此,或许千百年后都不会有重见天日的机会。
华夏,或者说是人类,是擅长于内耗的,只不过古代华夏的文明进度太快太高,所以比其他地区更为明显一些。这或许是在基因当中留存下来的标识,为的就是人类有朝一日可以自我毁灭。
相比较长安地区,河洛会相对开阔一些,而山东中原地区又比河洛还要更大一些,而华夏的王朝,也就从封闭逐渐的走向了开放。
当然,有两个是例外。
这也符合自然规律,毕竟华夏是以农耕为重的文明发展线路,所以必然倾向于走向更适宜大规模土地耕作的区域,但是这样也带来了防御上的困难。
秦朝的时候,一个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