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除了是为了保持曹氏和夏侯氏的权柄稳定之外,也让许多分不到肉,喝不到汤的士族大姓非常不满,荀彧和陈群提出来的『考正制度』,就是为了最大程度的扩大曹操统治基础,想要取中而行。
其实整体而言,庶族的人员质量,其实的确大不如世家大姓。
就像是后世再怎么贫困的地区,依旧有考上状元的,但是如果整体来看,所有中举的人员之中,出身贫困山区的总是少数。富裕人家可以提供更好的教育资源,有更好的成才条件,所以培养后辈成才的几率,自然比什么都没有的贫困人家要高出许多。尤其是看一看后世资本主义国家,在大力鼓吹快乐的义务的,不用任何负担的九年教育之后,又能有多少平民阶层能脱离原本的束缚,晋升更高的层面?
当然,若有杠精出现,那么也没得谈,杠精说的都对。
曹操这一次到邺城来,有多方面的考量,除了稳定冀州之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豫州许县的战略纵深太差了。
从骠骑将军前一次的跃马城下就可以看出来,不管是走武关道,还是从河洛出,曹操都难以有效抵御,甚至骠骑人马可以直接越城而过,直进豫州,所以北有幽州,南有河内,西有中牟的冀州,战略防御上就比一马平川的豫州要好了许多。
而想要在冀州稳当下来,就不能说完全不用冀州的人,但是要怎么用,自然是要曹操说了算,而不是乡评为主,原本的乡野评定举荐制度什么的,就不能用了。
东汉后期,靠着跟外戚和宦官的斗争,各地都涌现出一批名士来,他们不愿仕而为官,看起来似乎是一副世外高人的样子,但事实上他们根本不敢去当官,因为一旦上任,就等同于站在风口浪尖上……
所以这些家伙,表面上装出一副超然的姿态,却在野下直接影响到士林舆论,想做官的人往往前往投刺干谒,请求评价,评语要是好了,州郡乃不敢不向朝廷荐举,评语倘若不好,恐怕终身再无出仕的可能。
这一风气,甚至连当年的曹操都未能免俗,要特意去找许邵许子将讨评语……
对于曹操来说,想要稳定冀州,就不能让冀州这些所谓『隐士高人』胡言乱语,妄加月旦评论,进而影响整体政治局面的稳定,因此『考正』的权柄,就是要握在自家手中的。
这一次,曹操任命得负责冀州的考正官,是丁冲。
55772504
马月猴年提醒您:看完记得收藏【山村书院】 www.scrsjp.com,下次我更新您才方便继续阅读哦,期待精彩继续!您也可以用手机版:m.scrsjp.com,随时随地都可以畅阅无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