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摩你是随着卫王在边关打过仗的,朔州一战之谋也是你出的,对于现在高句丽战场形势你是怎么想的?我们被高句丽打败的消息相信很快就会传到突厥等地,北线一线恐怕这些外族之人仍然抱有异心,你说现在该如何稳住局势,重振旗鼓。”
“父皇,儿臣认为,应当和谈退军。”
“这可不是你的风格,人人都说晋王能征善战,怎么不战先怯了?”
杨广当即表态:“父皇要儿臣去,儿臣绝无二话,便是战死边疆也无畏,但是父皇问儿臣想法,那儿臣基于当前情况的话也不会变,儿臣主张和谈并非儿臣怯战。”
杨坚有些无奈的问:“为何和谈?”
“因为我们大隋经受不住下一次的失败。”
杨广开始给皇帝分析不能打的原因:“其一,天时已失,人和已丧,现在他带人过去,若是要重新打,必然先整顿军队,而刚刚经历过这么大动荡的军队怎么会是那么容易整顿的呢。”
军心不振,怎么打都是败仗,败仗打多了反而更容易生出动荡了,而且现在已经是秋天了,接下来就是冬天,去年冬天的奇袭作战显然已经不合适了,也就是说继续打的话,这群已经没有斗争心的士兵,在冬天作战,真不知道怎么打。
“而且父皇,高颎已经在高句丽了,虽然他并不以领兵闻名,但是父皇您也清楚的很,高颎的领兵能力并不差,之前打仗的几次虽然没有奇谋,但是都是稳扎稳打,以其能力和地位,尚且让我军连战连败,继续打下去重夺胜机难度极大。”
高颎的能力皇帝自然是清楚的很,稳,突出了一个稳字。
他驭下的能力仅次于皇帝自己,这样的人都稳不住高句丽的战局,可见现在大隋军队的军心已经完全丧失了。
杨广继续说:“其二,正如父皇所言,突厥这些北方的民族,虽然经过和我们的打仗,实力大损,但是如果我们现在和高句丽的战事连战连败,甚至波及大隋国内,那这群虽然名义上臣服于我们的野心之辈就会重燃战火,对我们大为不利。”
“所以儿臣认为现在最重要的不是打赢高句丽,而是稳定住败军之势,日后再谋大计,只要我军军心稳定,日后再寻机会便可,不必此时缠斗。”
“日后,何时是日后?此次一败,我军火器被高句丽拿起了不少,下次或许就得面对有火器的高句丽了,我军火器之利将会大幅缩小。”
“父皇,高句丽想要仿制火器,需要的时间必然不短,而且我军火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