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北方有大量的空地,南方没有啊,南方人口多田亩少,如何能做到大片井制度。”
读书人推了推鼻梁上的眼镜,不赞成那乡绅的说法。
随着这里的交谈,人们越来越多的围了过来。
火车上就是如此,没什么变化。
一直到更快速有效的信息交流方式的兴起,才改变了这种风俗习气。
“工业可以啊,发展工业,把更多的人口吸入到工业中,种地的人少了,就可以分到更多的田了。”
读书人的说法,并没有说服车厢里面的人们。
因为他们没有见过。
就好像说天上是没有神仙的,因为人们没有见过,他们无法理解天上为何没有神仙。
‘黄先生’插话了。
“陈先生去浙江教书?”
“是的,每个省府要办学校,北平抽掉了许多人,我被分去了浙江。”读书人笑道。
说起了教书育人,读书人来了兴致。
他一脸的崇拜。
“我们的先民啊,每代都在发展,例如声韵的发展,数学的发展,都是有脉络可循的。”
“最初的先民,他们不知道世间无数的‘草’有什么作用,哪些可以吃,哪些不能吃,哪些产量高价值高,哪些产量低价值低。”
“所以夏商周的先民们,他们尝百草,到了秦汉三国,分出了百谷,然后隋唐的先民们定出了五谷,到了宋朝的先民,奠定了南稻北麦杂粮轮作的农业根基。”
“犹如天文,每代的天文都在发展,并且越来越精确,从年差一月到年差十日,到我大明,已经是年差一个日。”
“我们大明的年历不准了?”人们不可置信的说道。
“技术报上已经说了,我们大明的年历年差一日。”读书人笑道:“不过既然发现了错误,很快就有更准确的年历了。”
如果朱高炽在这里,他就知道万历时期的新历提前两百年问世了,误差减少为年差一个时辰。
这个历法,丝毫不差的出现在十六世纪末,西方新制定的西历中。
有人解释是传教士在大明发明出来的。
那么换个角度想,西方本土的历法能力,不如区区几名传教士,需要他们万里之遥来到大明,然后发明出新历法。
历法的准确,能代表数学,天文学,航海学,运用技术等等综合文明水平的高度。
中国的历法变化,每个时期的改进,都有大量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