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衙数十胥吏都是由当地大户人家出身的子弟担任,他们一上任就是永久性质的,扎根深耕。
真正把持着一县的实权,钱粮赋税,民事司法,诉讼官司……方方面面的命脉,可说是地头蛇。
而朝廷任命的县官都是有任期的,三、五年一换,再加上还不能由当地人任命,根本不可能在地方任上扎下深根。
县官人浮于事,多半都被下面的胥吏架空了,有名无实。
说白了,就是个菩萨摆设,没有实权。
好比佛寺里一样,供奉着菩萨佛像,是一种象征意义,而真正掌有实权的却是那些和尚出家人们,什么方丈,首座,长老,执法……
县有县令,府有府尹,那些是官;
但手下那些具体办差的,或管钱粮,或管徭役,或管账册……那统统属于胥吏。
魏晋时期,官吏定品级,九品以上称为“流内”,是政府的正式官员,一律由朝廷任免;
九品以外的称为“流外”、“未入流”。
流内为官,流外为吏,泾渭分明。
以举业而入宦者,虽然饱读诗书,但是对法律、钱粮等实务,对地方势力格局,却未必了解。
因此,不得不依赖深扎于官府,既具备专业素养熟悉办事程序,又与地方势力关系深厚的胥吏们来替自己办事。
所有地方政策都是依靠胥吏们执行的,他们才是统治的真正基石,是维持国家机器运转的基本机件。
整个国家机器、官僚体制,一刻也离不开胥吏这个群体。
他们介于官与民之间,既受制于官,又佐官治民,是官民连接的枢纽。
这些胥吏社会地位虽然不高,但是手握实权,实惠很大,各方面都能做到吃拿卡要。
因为把持利益,在地方上或部门内往往会形成胥吏世袭或同乡把持的事实,势力就更大更稳固了;
况且官员都是有任期的,也有种种避嫌制度。
而胥吏则长期在职,每每造成“铁打的胥吏流水的官”这样的格局。
吏强官弱,官不能治胥吏,而胥吏能左右,甚至架空和裹挟长官。
而在分赃上占据优势,成为地方或部门实际上的土皇帝。
“对付地方上势大垄断的胥吏,收归我县令的实权,这是其一。”
石寒淡然一笑:“其二,这些匪寇可以与郡兵互相呼应,合演双簧,瞒天过海欺诈郡国和州府,让郡国和州府调拔钱粮来给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