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别人得寸进尺;太硬了,容易‘针尖对麦芒’,让别人狗急跳墙;不软不硬,到哪都能挺直腰!”
“在北京的竞争很激烈,”叶芊一脸深沉地说,“人们总会要与别人争些什么,争名争利争爱情,甚至为了争一口饭,或文或武都应该讲一些不软不硬的分寸。能软办的就软办,能硬办的先试着软办,办不了的再给他来点硬的!”
“谢谢你的理解,”我欣慰地说,“好了,我们不谈不高兴的事了!”
叶芊莞尔一笑。
“你说,琉璃厂是不是制造玻璃而得名的呀?”我饶有兴趣地问叶芊。
“不是的,”叶芊认真地说,“这里在晚清的时候,曾经开过一个烧制玻璃瓦的窑厂,后来这个窑厂搬家了,名字却留下来了,成了北京一条著名的文化街。这个大概起源于清代,当时各地来京参加科举考试的举人大多集中住在这一带,因此在这里出售书籍和笔墨纸砚的店铺特多,就形成了较浓的文化氛围……”
我们一边聊天,一边开始在街上闲逛起来。
我虽然不精通字画和文房四宝,也不识古玩字画和古籍碑帖,但一走到这条街上时,我还是努力装成很有文化气质和艺术品味的样子,不时满意地点一下头或皱一下眉,以示好恶。
我们就这样一起参观了驰名中外的荣宝斋及文奎堂、邃雅斋、宝古斋、庆云堂等等地方。所经之处,见到的每一位店主都好像跟叶芊很熟的样子,不时还打个招呼。我发现,这里的店主并不像我平时遇到的生意人那么忙碌和紧张,他们摆出的都是一副“爱来不来”或“姜太公钓鱼”的轻松表情,似乎完全把做生意当成了生活中的娱乐或调剂一样。
我们就这样从西街走到东街。
我们就这样逛了一个店铺又一个店铺。
街上游客依旧稀少。
店主们的表情依旧轻松。
“后来,随着书店的增多,”叶芊继续说道,“这条街慢慢地开始经营古玩字画,陶瓷玉器的商家也都来到这里开店。据说,在清末民初的时候,这里的文物范围从竹简甲骨,到商周铜鼎,魏晋时期的佛头,宋元的人物山水,几乎每家店铺里面都有几件精品的‘镇店之宝’。有的不起眼的小店里出售的物品,甚至堪比故宫收藏的国宝。虽然现在的琉璃厂,不再有惊世奇珍和价值连城的文物,但是流连于瓷瓶、玉碗、陶马、铜镜之间,想象200年前文人墨客的诗酒风情,也是相当惬意的事情……”
叶芊清喉娇啭地讲着。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