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来最难的一题,是截搭题“国无道至死不变。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前半句出自《中庸》,是子路问孔子,何为强,孔子作出了一番论述,认为“国无道至死不变”是人强大的一种表现方式,意思是:“国家黑暗时要坚持操守”。
但后半句,似乎把意思又给带偏了,是可忍孰不可忍的意思,是这都能忍还有什么不能忍?
换言之,就是到忍无可忍时就绝不能忍!
一面说国家和君主黑暗时都要至死不变,还说这是人心的强大,一边说不能忍,把两句话合在一起又要表达什么呢?
普通的考生多半会从前半段来进行论述,因为要保持操守,这也是与封建科举的出题方向来考虑,任何出题的人,都不可能宣扬一种背叛君主的思想,那“是可忍孰不可忍也”的后半句,就会成为赘言,没有任何意义。
纪宁却能从字里行间感觉到一股“愤青”的冲动,似乎这位出题的主考官,对于“国无道”有一种愤慨,要么就直接出题“国无道至死不变”,又或者是“中立而不倚”,都比后面加上“是可忍孰不可忍也”要更为恰当,纪宁只能理解为,这是主考官有意在是试探考生,你们敢不敢打破成见,敢不敢论!
国家和君主无道,就应该去纠正之,而不是听之任之,否则也就不会有武王灭纣,就连大圣人孔子,也绝对不会去拥护一个残暴不仁的君王。
但纪宁又要为自己的论调考虑一番,若话说的太偏激,那是在自找麻烦,所以只能委婉地表达出,若君王有错必要规范之,若天道不兴则要顺应民意的思想。
不说要推翻君王统治,只是说要顺应天道和民意,这就是纪宁写这篇文章高明的地方。
这样既能很好地契合主旨,又不会被人拿他这篇文章去告发他有谋反之意。至于主考官为什么会有如此偏激的思想,他就不得而知。
……
……
做完三道四书文,纪宁将文章反复检查,随后誊写于试卷之上。
眼看天色将晚,他没有勉强自己第一天去把四篇五经文也做出来,他甚至都没去审阅题目,因为这会让他第一天晚上魂不守舍。
很快到了日落黄昏,随着天色暗淡,考舍之内已经陷入舞弊案的黑暗之中,在一个封闭狭小的空间内,这会让人有种彷徨无助的感觉。纪宁手头上只有三根蜡烛,这三根蜡烛不是用来照亮驱走心中孤寂的,而是用来在遇到考试无法完成的紧急情况下连夜做卷用的,属于有备无患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