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能参与决策国家大政的会议。
这是从社会管理上出发。
从皇帝的角度出发,也有一个妙处。
那就是会议参与人员越多,会议的权力也就越集中。
翻译一下。参与会议的人数到达一定程度,大部分与会人员就失去了对会议主题的影响。会议也就越容易操纵。
大部分与会人员,主动或者被动的成为了沉默的大多数。
如此一来,既能充分利用各方面人员的智慧,做出决策。又能让权力抓在自己手上。
当然了,这也是需要政治手腕的。
政治手腕不够,威信不足,被人突袭袭击了。那也理所应当的。
谢枋得对这一件事情的理解与虞醒有些差距。
谢枋得看来,这一件事情分明是虞醒对丞相的制衡。
封建王朝中,距离皇帝越近,权力也就越大。一般来说奸臣最大的罪名是,阻隔中外,蒙蔽圣听,也就是不让别人见到皇帝。
而今,皇帝一年,或者隔几年举行一次这样的会议,大部分高级官员皇帝都能见到面。丞相想有什么作为。是非常难的。
这也是谢枋得之所以赞同。
谢枋得没有私心。
或者说他最大的私心,就是干死鞑子。
可以说文官之中,大部分人都是普通人。在云南待了几年,安稳下来了。也生了儿子女儿。虽然午夜梦回,对鞑子恨得咬牙切齿。但是要他们放弃现在的生活去与鞑子拼命。
他们未必愿意。
更不要说,虞醒为了统治需要,将很多地方势力人才纳入朝廷之中。
这些人对北伐更是没有什么兴趣。
但是有谢枋得在,整个文官体系对北伐都表示赞同。
不赞同不行。
很多人都记得,当年谢枋得是如何筹款的。为了军费想用另外一个丞相的人头做祭品。
他们但凡有一点反对意见,谢枋得就让他们看看,什么叫做铁腕丞相。
谢枋得对这个他一手传立的朝廷,也是有一些感情的。但凡祖宗立制的时候,都想着千秋万世。谢枋得也是如此,他固然觉得这样做会限制政事堂诸相的权力。
但是如果能够垂范后世千百年。
他也不在乎这一点问题。
毕竟,他谢枋得是区区一些制度能够制衡的吗?
此刻圣旨仍在宣读。
给大部分高级官员都按照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