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负责出使。
毕竟找一个合格的使臣也不是好办的。
这年头的信息传播太慢。使臣是很难与后方联络之后,再做决断。很多事情,就必须自己拍板。
这种临机专断之权,给一些人。他们也用不好。或者不敢用。
赵忠两次都做得很好,很有大局观。又有决断力。天生的使臣胚子。
而且时代不一样了。
在农业社会,对外交往,根本不重要。
清朝说,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假外夷货物以通有无。
都说这一句话自大之极。但是如果放在清朝产业结构来说,很正确。外贸在整体经济上占比例太少。对清朝朝廷来说,从外贸上得到的利益也不多。
纵然有一些关税。但是比起其他赋税来说。也不是大头。
而现在虞醒已经让云南半只脚迈入工业时代,资本时代。对市场的渴望,油然而生。对外交往就非常重要了。
虽然现在云南海商还不多。但是有李辅叔这个榜样。
虞醒相信,不久之后,大大小小的海商,就会如雨后春笋一般冒了出来。
虞醒对海外不能不关注。必须执行更加积极的外交战略。
如赵忠这样的汉使,虞醒需要更多。
说到这里,两人就算敲定了。
至于具体定价。
一匹马多少钱?一石糖多少钱,交货地点在什么地方,运费算谁的?如何运输?等等,这一系列细节问题,就不是虞醒的问题了。自然有人与阿拉丁谈。
虞醒随即召见了王文昭。
王文昭恭恭敬敬的将海都的手书呈上来。
虞醒打开一看,有些惊讶。
海都一笔毛笔字,丰神俊朗。根本不像蒙古人。相比之下,虞醒的毛笔字就不能看的。虞醒的毛笔字,仅仅可以用两个字来形容,那就是工整。
海都在书信里,也没有多说什么。
只是问候虞醒,互通盟好。
虞醒明白,海都派人过来,也是投石问路。
虞醒能想到的,海都也能想到。
云南与西域相隔太远,更有元朝横隔中间,双方很难做出什么有效的联络。但是今后或许有合作的可能,海都派人来混一个脸熟,将来真有合作的计划,也就不突兀了。
虞醒仅仅与王文昭说了两句话,就打发走了。
虞醒对身边的人说道:“通知李机宜了吗?”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