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了,你那个日本文学研究会写的文章《花城》这个月转载了,反响相当好!」
李士非说的是林朝阳(日本)文学研究会会刊上发表的那篇《八十年代中后期许灵均创作风格之流变》。
转载外国文学作品丶文学热点事件或评论一直是《花城》的一大特色,也是他们创刊后之所以能在国内诸多文学期刊当中脱颖而出的重要原因之一。
这几年林朝阳跟花城出版社的合作关系亲密无间,他们对林朝阳作品在海外的传播也很关注。
时不时的就会从海外一些文学刊物上淘换到关于林朝阳作品的评价或反应,
然后毫无心理负担的翻译转载到自家杂志上。
这类文章在发表后通常都会受到许多读者的好评,不仅是因为林朝阳的读者众多,更关键的是读者们的民族情感在作。
后世为啥很多老外能吃「我爱中国」这碗饭?
不就是抓准了国人的这种心理嘛。
不过相比后世抖阴塑造的那种虚假的「友好」氛围,林朝阳作品的受欢迎要更真实一点,毕竟这年头夸中国作家或者中国作品可没钱赚,
《八十年代中后期许灵均创作风格之流变》发表后,除了在读者群体受到了欢迎,也引起了评论界的注意。
在林朝阳旅居香江后所创作的三部作品中,《寄生虫》在内地的口碑相对是要好一些的,《楚门的世界》和《大时代》在评论界的口碑就没那麽高了。
《楚门的世界》出版后遭遇了「虚假叙事」「脱离实际」等指控,同名改编电影在海外斩获大奖,口碑立刻回升。
相比之下《大时代》就惨多了,一直被评论界认为是「通俗」,是林朝阳创作生涯中的一次滑铁卢。
而文学界之所以会注意到这篇文章,主要是文章中提到了「香江三部曲」这个概念。
不管是在文学界还是在其他领域,逼格都是很重要的一件事。
怎麽塑造逼格,一个很有效的手段就是先塑造概念。
比如「八十万禁军教头林冲」,这名号说出去谁听了不是虎躯一震?
可实际上呢,这样的禁军教头北宋军中有5700个,就是个从八品的不入流官职。
当然了,林冲本人还是牛的。
《流变》一文提出「香江三部曲」这一概念也是一个道理,感觉一下子就把林朝阳这三部的逼格给拉了上去,连带着原来评价不太高的《大时代》也变得高级了起来。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